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6节(1 / 2)





  对网文市场比较熟悉的女制片笑起来,跟他解释:“郑老师您不能钻牛角尖,他们这种文就是这样的,爽最重要,您可以把它理解为平行时空的我国。”

  “哦……”北影教授沉吟着接受了这个解释。

  然后三位嘉宾开始交头接耳地商量打分的问题。

  主持人静等,在后台各个房间看转播屏幕的其他选手们也在静等。

  但等了好一会儿,都没有等到结果。

  三位嘉宾之间好像起了一些争执,僵持不下,依稀可以听见争吵声。

  主持人按住耳麦听了一下导播的指点,及时发问:“怎么了?”

  三位嘉宾一时没顾上他。

  主持人:“三位老师,怎么了?”

  三位嘉宾终于看过去,女制片翻翻手里的稿子,道:“我有个问题。”

  男制片插话:“我觉得不是问题。”

  “怎么就不是问题!”女制片呛回去,主持人及时插话:“杨老师,您有什么问题,您说。”

  女制片看向台上:“我想先请问一下,你们组的组长是谁?”

  谢青从转播屏上看到,陶然上前了半步:“是我。”

  女制片问:“整个小说文本,你都有看过对吗?”

  陶然点头:“对的。”

  女制片点点头:“那你有没有觉得,你们的这个行文不太像小说?”

  台上众人一滞,连带后台气氛也凝住。

  女制片一字一顿地又道:“五个组的原著我都看了,你们组的行文是最不像小说的,看起来更像剧本。刚才的短片没有问题,但我作为读者来阅读小说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

  台上的八个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面面相觑。

  男制片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写这个东西就是为了拍摄,那我觉得拍摄效果好就可以了。”

  女制片反驳道:“那不是的,他们不是编剧,《文采风流》这个节目考验的是小说作者有没有可能让自己的作品直接转化为影视作品,首先它的定义还得是小说。如果写出来的东西类似于剧本,那这个节目还有什么意义?”

  两方争执不下,可以看出,两个人打得分也会走两个极端。

  主持人意识到这是一个节目规则的漏洞,便提议:“两位老师,这样好不好,这是第一期节目,我们通过这个问题先把规则完善也好。”

  说着他看向那位北影教授:“郑老师,我们少数服从多数,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是什么观点?”

  第46章

  专拍嘉宾的摄影师立刻将镜头投到北影教授脸上。

  郑教授德高望重, 近年来潜心教学,已鲜少拍戏,但只要露脸,微博上一定刷出一片“老戏骨”“老艺术家”的赞誉。

  话题突然被抛来, 郑教授短暂地一怔, 随即笑起来:“这个我觉得……”

  他看看另外两位嘉宾, 不卑不亢地发话:“我觉得小杨说得对。”

  台上的选手们一时脸色都有些难看。

  郑教授道:“刚才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单从成片看, 最后这组做得是不错的,但是看原文的话,确实不像小说,这个不太符合节目规则。”

  他还拿谢青那组的作品做了对比:“我看到上一组的成片里,有一部分是拍一棵树来彰显时间推移,原文里就是一句话‘春去秋来,花谢花来’,但这个完全读得通嘛。这一组就不是这样,这一组的原文读起来, 真的不像小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前面四组比起来,这组的成片效果也不太一样。前四组里,第一组是完整的微电影,中间三组给人的感觉都是电视剧的开头, 但是最后一组, 像片花。”

  郑教授顿了顿:“我自己想了想, 感觉这种类似于片花的呈现效果是不能体现作者的水平的。现在年轻人玩的那个叫什么……视频剪辑吧, 什么小说都能给你剪出类似的效果讲清故事,和原文的行文水平关系不大。”

  最后他做了总结性发言:“所以我觉得,既然咱们这个节目不是考核编剧,是别出心裁地想看作者有没有办法让小说直接投入拍摄,那就尊重这个规则,要求作者出品的文本首先读起来得是小说,不能是剧本。”

  老教授有一说一,并没有太多顾及台上选手的脸色。

  主持人也没有在此时过多安慰,询问男制片:“好这是郑老师的看法,徐老师您看可以吗?”

  先前对此并不在意的男制片被老前辈的观点说服了,点头:“我尊重郑老师的看法。”

  主持人:“那好,请三位嘉宾开始打分。”

  这回,三位嘉宾打分都很快。男制片给的分依旧相对高些,80;郑教授打了70;最先对他们的行文提出异议的女制片只给了 60分。

  平均分是70分。

  选手下台,第一期节目进入尾声。

  主持人念了结束语,后续又进行了一些感想性的拍摄,会在节目播出时穿插到各组的短片前后。

  至于最终的成绩公布环节,节目组选择在网络投票的结果出来后,放在下一期的开头一起播送。

  第二期的拍摄安排在了2月9号,中间这些天,大家都可以歇歇。

  在化妆间卸完妆后,谢青见到了陆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