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女法医手记之证词(出书版)第9节(2 / 2)

  沈恕却不买她的账,皱眉说:“程记者说话小声些,如果是摄像需要,你们就走远点录节目。”程佳吐吐舌头,伸出右手向沈恕比画一个顽皮的手势,然后双唇紧闭,以示不再作声。

  我走到程佳面前,低声说:“你咋来了?这案子让沈队着急上火的,你在电视上播出去,不是更添乱吗?”

  程佳也压低声音:“我的亲姐,还问我咋来了?这么曲折的案子你都不跟我通个气。好家伙,按照小说里的描写作案,那不是好莱坞大片里的剧情吗?第一起案子过去五天了我都不知道,好在没被别人抢了独家。”

  我听见她这些话就没法高兴:“咋?有案子就得跟你汇报?你是公安厅长咋地?你就顾着自己节目的收视率,从来不考虑社会影响和对侦破工作造成的阻碍。这两起案子的社会危害性很大,被害人的身份又挺敏感,你在电视上一播出,刑警队的压力无形中又增加一倍。”

  程佳扯着我衣服袖子撒娇卖萌:“我的亲姐,你就别批评了,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再说我配合公安工作也不遗余力,上次桃源县那起案子,我帮助公安破案,差点儿丢了小命,过后也没给我发个好市民奖啥的,你就支持一下我的工作好不好?”

  我想说她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工作倒也算卖力,可是名利双收,回报特别丰厚,别人比她还要辛苦几倍,收获却只有她的一成。这话冲到嘴边又咽回来,不想让程佳以为我嫉妒她。我叹息着提醒她:“你的消息灵通,我们也不能粗暴干涉新闻自由,你报道时收敛些吧,尊重事实,别臆测,别误导,别添油加醋。”

  程佳抱着我的胳膊:“亲姐,你这句话说得比我们台长的水平都高。”

  10

  沈恕离开现场后没顾得上回警队,直奔局长办公室,汇报情况后又赶去市委。这两起案子,因被害人的特殊身份而横生枝节,侦破工作像是被许多没有方向感却又无法忽视的臂膀牵扯着,使得警队的行动不能得心应手。

  可欣和许天华带着人马在一线奔忙,苦心人天不负,两组各有收获。楚原大学校园命案案发二十四小时后,线索陆续反馈回来,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渐露出曙光。

  几乎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于敏洪。可欣组与蒋文荟经过两次正面接触,反复劝说引导,蒋文荟终于转变了态度,愿意配合公安工作。而蒋文荟吐露的情况使得于敏洪上升为第一嫌疑人。

  蒋文荟和于敏洪并非情人关系,他们多次私下碰面,是因为于敏洪通过蒋文荟给刘晓晓购买了巨额人身保险!根据保险合同条款,一旦刘晓晓因意外死亡,受益人于敏洪将一次性获得两百万元的赔偿。

  蒋文荟的本职工作是小学教师,业余兼职保险业务员赚点外快,担心负面影响,不愿被同事知道。而于敏洪给刘晓晓购买人身保险也是秘密进行。这使得两人的接触就显得有些神秘,在外人看来,难免误以为两人有见不得人的关系。

  于敏洪会不会为了两百万元的保险金而大开杀戒?对于身经百战的警队侦查员来说,这个动机完全成立。丧心病狂之徒可以为了抢劫两百元钱而杀人,何况两百万元巨款,这是普通人辛苦一辈子也赚不来的数目。

  可欣组的调查揭开了于敏洪的潜在作案动机,而许天华组则寻找到于敏洪的作案工具。经过外围排查,于敏洪的一个同事向警方透露,她曾经亲眼看见于敏洪在公司附近的一家体育用品店购买弩箭。

  这位积极为警方提供办案线索的仍是叶倩玉,也许她命中注定将成为于敏洪的克星。据叶倩玉回忆,两个月前的一天中午,她到银行去存公司货款,无意中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从背影判断,那是她的同事于敏洪。当时叶倩玉正对于敏洪和蒋文荟的关系十分好奇百般猜测,急欲一探究竟,就悄悄地躲在店外隔着窗玻璃窥视。她见于敏洪让店员拿了几把弩箭摆在柜台上,经过比对,于敏洪痛快地掏出钱买下了其中一把。叶倩玉虽然对于敏洪购买弩箭的行为微感奇怪,但她毕竟对男女私情更感兴趣,眼看窥探不到什么猛料,就趁于敏洪走出店门前匆匆离开。

  这件事并未给叶倩玉留下深刻印象,她对弩箭也似懂非懂。经过侦查员的启发和演示,她才想起那天的经历,在辨认图片后,她确认当天于敏洪购买的就是一把弩箭。

  侦查员赶到叶倩玉所说的那家体育用品商店求证。幸运的是商家还保存着两个月前的监控录像。调取的视频显示,购买弩箭的人是于敏洪无疑,而他所购买的弩箭,与两起命案中的凶器的型号完全一致。

  沈恕在综合各方调查结果后,命令立即传唤于敏洪。

  11

  2013年7月12日上午。

  楚原市刑警支队。

  于敏洪依然是那副稀松而邋遢的模样,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态度。不知是他确实没做亏心事,还是心理素质非常强大,对警方的讯问并未表现出太多慌乱,回答问题时虽然难免有漏洞,但过后总能找到借口弥补,让警方无法揪住一个问题穷追猛打,更无法让他自行露出马脚。

  事实上警方至今也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或者说没有一件铁证。于敏洪可能有作案时间,可是在妻子和孩子熟睡后,他溜出家门作案的可能性有多大?又要怎样轻手轻脚才能不吵醒妻子?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容易的事情。

  于敏洪确实给刘晓晓购买了人身意外险,而且刘晓晓对此并不知情。这是一个重大疑点,却无法作为坚实的证据。毕竟刘晓晓到现在还活得好好的,警方不能根据未来可能出现的犯罪来锁定嫌疑人,这简直荒唐。

  于敏洪购买了弩箭倒是不假,可是目前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同款弩箭,估计在楚原市有近万把,如果硬要说于敏洪手里的弩箭就是杀死周天成和郝问的凶器,显然过于武断。何况于敏洪主动上缴了他购买的弩箭,说他当时是出于兴趣买来的,过后没用过几次,一把弩,十支箭,有收据为证,一支箭没少。

  这使得警方陷入被动境地。

  最让警方难以索解的是,如果于敏洪真是凶手,而他最终目的是杀害刘晓晓骗取保险金,那么前面两个枉死的人就是他的障眼法,以转移警方视线,这样,他在最终害死刘晓晓时,就不会被警方怀疑。

  但事实上,周天成和郝问之死,都与刘晓晓的作品高度吻合,这使得警方在侦破伊始就留意到于敏洪。这和他意欲瞒天过海的初衷互相矛盾。他又何必多此一举?

  如果凶手不是于敏洪,而是故布疑阵把警方的注意力吸引到他身上,那么于敏洪的这些疑点重重的行为又如何解释?

  一团乱麻。

  二十四小时后,一无所获的刑警队释放了于敏洪。挫折感充斥在每个人的心头。

  12

  2013年7月13日。

  楚原大学命案七十二小时后。

  据知情人透露,被害人的父亲郝广德在这三天里几乎找遍了每一位和他有来往的省领导。他进门后不说话,先痛哭,哭到老泪纵横、声音嘶哑,让省领导深刻体会到他的丧女之痛,然后他才一宗一件地描述他和女儿之间的快乐往事,说到动情处,他天真得像个孩子,哭泣得也像个孩子。最后,他说,市刑警队工作不力,过了这么久还没破案,如果女儿的冤屈不能伸张,凶手不能得到严惩,他死也不瞑目。郝广德的表演起了巨大作用,多位省领导批示,必须不惜余力、快速地侦破青年公园和楚原大学的命案。

  这份沉甸甸的压力让刑警队里乌云笼罩。沈恕办案子一向要求证据确凿、证据链完整,坚决反对刑讯逼供。否则在这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下,极少数好大喜功的公安人员可能会直接把于敏洪抓捕归案,安排叶倩玉和蒋文荟作为人证,他购买的弩箭作为物证,他出现在周天成案现场的行径作为“行为证据”,再“想方设法”取得于敏洪的口供,一件“铁案”就办成了。“上面”高兴,被害人家属满意,刑警队立功受奖,皆大欢喜。

  可是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从来不是沈恕想要的。如果说在某些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有“偏执”的个性,那么沈恕对证据、真相、程序、正义的偏执程度,是我从警十几年里所仅见。

  按照《让死者闭眼》里的情节,其作者刘晓晓将在四十八小时后遇害,而凶手就是于敏洪。

  有周天成和郝问案的前车之鉴,如果再斥责这个猜想荒唐透顶而置之不理,那就是警方渎职。但是,刑警队又不能派出警力对刘晓晓进行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或者把于敏洪延期拘押,直到四十八小时期限过后再释放,这无法可依。

  就在沈恕思考两全的办法时,程佳的电视节目给本就如同烟熏火燎般的办案刑警的屁股下面添了一把柴。

  《疑案追踪》节目每周播出两期,程佳在录制完楚原大学命案后,并未在当天播出,而是如获至宝般,把案子捂在手里,在三天里东奔西走,采访了所有她能找到的涉案人员,制作了一期时长四十五分钟的特别节目。这期节目不仅把周天成案、郝问案和小说《让死者闭眼》串在一起,请来外地的法律专家、刑侦专家掰开揉碎地解析、评论、猜想,而且由专业演员再现了案发过程,全部实景拍摄,活灵活现。此外,周天成案的报案人李德存、郝问案的两名报案学生、艺术系辅导员张秋水和郝问的男朋友冷峻,都在节目中亮相。李德存手持宝剑,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张秋水则高瞻远瞩,畅谈新时期的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建设。冷峻在节目中从头到尾双眼含泪,愧悔不迭,煽情效果极佳。

  节目播出以后,社会反响巨大,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有人在灾难中发财,有人在流血中夺权,有人在饥荒中中饱私囊,也有人把别人的苦难当成上升阶梯。而程佳无疑是这两起系列凶杀案中的最大赢家。《疑案追踪》节目不仅得到广告商的青睐,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赢得市民的好评,众人交口称赞它是一个有良心和人文关怀的栏目,而公安机关,尤其是刑警队,却尸位素餐、无视民众疾苦和生命安全。

  市民说什么想什么,我们无法干涉,更不能左右。刑警队能做的,就是不眠不休、殚精竭虑,透支自身生命去减少伤亡、预防犯罪、抓捕凶手。

  《疑案追踪》的热播,导致《让死者闭眼》一书销量大涨。这本原来籍籍无名、漏洞百出、违背常理的三流侦探小说,在一夜间名声大噪,家喻户晓。尤其因为其中的凶杀情节被杀人魔用于实践,受到侦探迷的大力追捧,网络上建起帖吧、群组,讨论案情、猜测凶手、嘲笑警方无能。

  网民、电视观众以及刑警队的上层领导,大都倾向于认为于敏洪就是真凶,对警方迟迟不能破案深表遗憾。

  13

  201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