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节(1 / 2)





  许是见说了这许久,莫娘子那里都跟个木头人一般,王大娘看起来似也放弃了。她拍着那裙袄从竹榻上下来,冲莫娘子笑道:“我来了这半天了,也该回了,再不回去做饭,我家那老不死的又该唠叨个没完了。”

  莫娘子扯着唇角露出一个客气的笑,嘴里应道:“有劳大娘想着我了。”心里却暗暗一阵冷哼。

  她心里很明白,王大娘之所以会向她透露这等消息,不过是拿准了她的脾性,知道她不会让什么还没开始学的阿愁去参选罢了。且,她也大概能摸到王大娘的想法。那王大娘大概是觉得,即便阿愁去了,只冲着她是养娘,还是慈幼院里的出身,就再不可能是她那“根正苗红”的女儿的对手。至于她拿了这所谓的“好消息”作钓饵,其实不过是想要亲眼看一看阿愁,好给她于坊间添些谈资罢了。

  因王大娘提出了告辞,便叫莫娘子一时疏忽大意了,却是再想不到,那嘴里跟她说着道别的话的王大娘,竟是在从屏风旁走过时,忽地作着个失去平衡的模样,猛地就那么窜进了屏风后面。

  于是,就这么着,那乖乖坐在脚榻上听着她和莫娘子谈话的阿愁,到底于王大娘的面前暴露了。

  莫娘子一阵无奈,只得叫着阿愁过来认人。

  那王大娘一看到阿愁,就跟那苍蝇看到……呃,跟蜜蜂看到花儿一样,立时就嗡嗡地叮了上来。

  她拉着阿愁的手,毫不客气地追问着她的年纪姓名,又问着她几时到的慈善局,可还记得她的来历家人等等,竟是恨不能把阿愁的身世挖地三尺的模样……

  阿愁尚未开口作答,就叫莫娘子抢着替她答了王大娘的话。当提及阿愁的来历家人时,从来不跟人撒谎的莫娘子不由一默。于是阿愁便接了话,作茫然状摇着头道:“不记得了。”——这可算不得说谎。

  那王大娘把阿愁仔细看了又看,居然还拿起阿愁的手,比着她手掌的大小和柔软度,以及手指的长度一阵测量,一边也不知是真是假地夸着阿愁的手长得好,是个做梳头娘子的材料。

  阿愁低头看看自己的手。她的手,瘦得只剩下一层皮包骨了,且上面还有着冻疮的痕迹,她可一点儿也没看出哪里好了。

  夸完了她的手,王大娘一边跟莫娘子说着话,那眼则屡屡往阿愁的裙摆下方扫着。

  阿愁立时想着,若不是这时代里女人家的脚要比脸金贵,不定这位王大娘还想拉起她的裙摆,扒了她的鞋袜,仔细量一量她的脚了……

  好不容易打发走了那牛皮糖一样难缠的王大娘,莫娘子关了门,回头看着阿愁一阵无奈摇头,道:“只怕明儿起,仁丰里再没一个不知道你长什么模样的了。”

  阿愁倒并不在乎成为别人嘴里的八卦,因而笑道:“其实她那般宣扬着也没个坏处,不定就勾得什么人起了好奇之心,因着这个缘故而请师傅上门给她梳头呢。”

  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这般说了。莫娘子的眉不由就是用力一拧,厉声道:“休要起这样的歪念头!我们是手艺人,天生就该靠手艺吃饭。你手艺好,人自然会用你;你若是手艺不精,便是靠着那些歪门邪道引来客人,也不过是一捶子的买卖。这样的话,休要再让我听到。”

  被兜头教训了一顿的阿愁不禁一阵噤若寒蝉。亏得她于前世时早从她奶奶那里受足了抗打击的训炼,倒不会像个真正的九岁小女孩那样,被莫娘子的严厉给吓到。不过显然莫娘子觉得她还是被吓到了,因此,接下来教阿愁怎么给人按摩头皮时,莫娘子显得格外的耐心和温和。

  至于王大娘带来的那个“好消息”,莫娘子没有提起,阿愁也不便相问。不过,于同一天里听到不同的人提到“宜嘉夫人”的名字,且这位夫人还是“女户联盟”的首脑人物,这不免叫阿愁对此人更加好奇起来。

  这个世间的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间极少有什么娱乐活动,因此大家都睡得极早。和之前在慈幼院里早出晚归做重活不同,虽然如今一样也要早起,阿愁一天的工作量却远远不能跟之前相比。以前一到晚上她就累得倒头便睡,如今则是莫娘子已经于床上睡着了,脚榻上的阿愁却依旧精神着。

  默默回忆了一会儿自她“清醒”后所经历的诸事,阿愁忽然就发现到,虽然她跟那位宜嘉夫人素昧平生,可要仔细说起来,这位夫人的名字竟仿佛总在她四周围绕一般……当时的阿愁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其实比起宜嘉夫人来,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却是更为经常地出现在她的耳际。

  第三十章·小年

  就像慈幼院里孩子说的那样,广陵城自来有个习俗:有钱没钱,添丁进口过年。所以年底也是城里各家各户忙着结亲嫁娶的高峰时节。

  这时节,原该算得是梳头娘子们生意最为红火的一个旺季,可因莫娘子是和离的妇人,那办喜事的人家都讲究个吉利,一般不会请了这样身份的人去添堵。加上王大娘那里刻意的一些负面宣传,叫往年这个时候莫娘子的生意都远不如其他同行那般兴旺。

  只是,今年却是十分奇怪,自过了腊月十五后,莫娘子的生意竟莫名其妙地比往年好了许多。直到后来听到那些主顾们总拐弯抹角地逗着阿愁说话,莫娘子才于忽然间醒悟到,这居然正和阿愁所说的那样,是王大娘王大喇叭于背后给她们做着宣传的缘故。

  只怕是王大娘也没料到,她不过是拿着莫娘子家里的小养娘作个噱头罢了,却是出人意料地勾起了坊间妇人们对阿愁的兴趣来——听着王大娘的二手消息,总不如自己亲眼看一看更过瘾头。何况如今正是年底,家家户户才刚结了余款进账,叫那些平常恨不能把一文钱掰成八瓣花的妇人们手头难得有了些余钱,加上年底喜宴重重,请了莫娘子来,不仅能叫她们头面溜光,还能借着那小阿愁的事,叫自己于亲戚间出一出风头,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了解到实情后,莫娘子心里颇为纠结了好一阵子。可即便别人是冲着阿愁来的,有生意上门她总不好推辞不接。何况,谁也不会明着说她单冲着阿愁来的……于郁闷中,莫娘子只好假装不知道了……

  和坚守着“气节”二字的莫娘子不同,融合了后世记忆的阿愁可没她师傅那般古板,更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猎奇。便是有人问着她的身世来历,只要对方不是抱有恶意,她总露着口细米白牙,弯着她那一笑起来就找不着眼珠的小眯缝眼,脆生生地跟人对答着。

  一般说来,好脾气的孩子总更容易得人好感。何况,生了个大头娃娃模样的阿愁看上去只七八岁年纪,偏说话行事间透着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这“反差萌”,当下就迷倒了一堆已经当了娘甚至已经当了奶奶的妇人们。因此,没过几天,莫娘子就吃惊地发现,小阿愁于坊间竟是比她受人欢迎多了。往常她上街时,别人总招呼着“阿莫”或者“莫娘子”,如今大家却都改而先招呼着“阿愁”或者“小阿愁”,然后才会招呼她……

  莫娘子觉得惊奇,前世就有着典型天蝎座暗黑性格的阿愁倒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作为秋阳时她就习惯了把人往最坏处想,因此,她自觉她可要比她那师傅更懂得人性的丑陋——当遇到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时,人很容易分成两种表现。一种,如王大娘之流,会想方设法在对方身上踩一脚,好像这样一来就能显出他们的高人一等一般;而另外一种,则难免又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悲天悯人看待那些不如他们的人。特别是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人往往更愿意表现出善意的一面。

  虽然心里明白着,阿愁却不会因此就变得愤世嫉俗,她依旧于脸上挂着那明朗的笑,冲所有对她表现出善意的人们回以善意的笑容。

  于是,坊间的邻居们竟纷纷得出个叫王大娘感觉十分意外的结论:虽然阿莫家的那个小养娘长得不好看,且身世还很上不得台面,不过,倒是个性情很好的孩子,特别是那双一笑起来就几乎找不着的小眯缝眼儿,看着就叫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总之,即便莫娘子心里很看不上这种“歪门邪道”,可她终究还是借着“歪门邪道”的福,于小年前备足了各色年货。

  *·*·*

  所谓“官三民四船五”,普通百姓人家都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

  于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莫娘子歇了生意,把自己和阿愁打扮了一番后,便提着于前一天里备下的一堆大小包裹,带着阿愁出了门。

  她下楼时,楼下东厢里的刘大杠正好才刚从外地跑车回来,便以他那洪亮的大嗓门跟莫娘子打着招呼,又问道:“可是回娘家去?正好我那车还没还,要不我捎了你们过去。”

  他这大嗓门,立时引得楼上下好几户人家悄悄于门缝窗缝里露了个眼珠儿出来。

  莫娘子不禁一阵尴尬,忙摆着手道:“不用不用,也不远的……”说着,便拉着阿愁逃也似地往门口过去。

  却不想楼上的郑阿婶忽然扒着栏杆叫住她:“阿莫等我一下,我也要上街一趟呢,正好可以一同走。”

  莫娘子无奈,只得拉着阿愁于门廊下站住。

  那刘大杠却是一点儿也没发现莫娘子的不自在,仍在那里找着话题跟莫娘子搭着讪。

  此时阿愁已经认了出来,这大汉正是她来的头一天早上,于天井里问她话的那个男子。看着那汉子总找着话题想跟她师傅搭讪,偏她师傅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模样,阿愁那有些滑稽的眉不由就动了一下——这位大哥,不会是对她师傅有什么想法吧?

  没多久,郑阿婶的话就证实了阿愁的这个猜想。

  郑阿婶胳膊里挎着个竹篮从楼上下来后,便和莫娘子两个说笑着出了门。因九如巷极窄,只够两个人并肩而行,于是阿愁就一个人落在了后面。

  直到出了院门,郑阿婶回头看了看,见门里的人应该听不到她们说话了,便抿着唇儿一阵闷笑,又拿胳膊肘撞了一下莫娘子,笑道:“刘家老大的心思,你该明白的吧?”

  莫娘子的脸蓦地就红了,扭头瞪了郑阿婶一眼,呸着她道:“阿婶怎么也不正经起来了?!”

  郑阿婶立时笑了起来,道:“我怎的不正经了?我说的可是正经话呢。”又正色劝着莫娘子道:“这女人家啊,终究还是要有个归宿的,不然将来等你老了,床前连个端茶倒水的都没有,那得多可怜啊。”